在湖北天门,90岁的郑用威老人有一个埋藏心底多年的夙愿:找到150多年前,随其祖父郑子兆参与左宗棠西征、最终留在陕西及周边的“十八条扁担”的后人们。
近日,华商报大风新闻应极目新闻邀请,两地联动,助力这段因国家大义而分离的血脉,在新时代里温暖重聚。
![]()
图为90岁的寻亲老人郑用威
一段传奇
“天门书生”与他的“十八条扁担”
时间回溯到19世纪中后期。西北边疆告急,左宗棠抬棺西征,收复新疆。浩荡大军背后,是一条无比艰难却至关重要的生命线——后勤补给线。
彼时,天门人郑子兆(生于1837年)正身处左宗棠幕府,肩负西安知府、陕西粮台、都转运使等要职,是西征大军名副其实的“后勤总管”。深知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,为保障前线供给,郑子兆特意从老家天门召集了18位郑氏族人。
这18位壮汉,每人一条扁担,从天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