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提出了动态生物电极的新理念,能够解决传统电极材料植入人体后被动、无法调控的问题。”谈及团队最近的研究成果,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深圳先进院”)刘志远研究员对 DeepTech 如是说。
(来源:刘志远)
在脑机接口等神经科技领域,电极作为连接人工设备与生物神经组织的重要传感部件,构成了系统实现信号交互的关键基础。但目前常用的植入式电极多处于“静态”工作模式,一旦植入便难以调整位置,不仅信号采集范围受限,还易引发免疫排斥反应,导致界面稳定性下降和信号传输性能衰退。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脑机接口的长期可靠性与进一步应用拓展。
近期,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“神经蠕虫(NeuroWorm)”的新型纤维电极。其直径仅 196 微米,不仅柔软可拉伸,更重要的是能够长期稳定地动态监测神经系统功能,为生物电子学领域开辟了动态界面电极的新方向。
刘志远表示,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,这种柔性纤维电极有望为脑机接口、智能假肢控制、癫痫病灶定位、慢性神经疾病管理等临床需求提供更灵活、更微创、更智能的解决